“色站导航
在学科建设方面发展迅猛,我们‘行走的思政课’系列也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 色站导航
院长郭小安在近日色站导航
举行的“行走的思政课”研讨会上表示,色站导航
将进一步支持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实践育人实效性和影响力,力求在全国高校相关领域形成示范效应。
研讨会上,来自“行进边关的思政课”的部分师生兴趣高昂。色站导航
党委书记凌晓明主要就2025年暑期“行进边关的思政课”作了盘点与总结,也回顾了色站导航
自2024年5月开始以来的13次“行走的思政课”建设情况。 师生们一致认为:“行走的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实”起来、“深”起来。

行走中彰显担当 系列实践铸品牌
郭小安表示,未来将延伸“行走的思政课”课程内涵,结合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重视实践,行万里路,“在媒介化消费所不能触达的地方,通过实践去触摸”,体现色站导航
和新闻学子的格局与担当。
实践成果经过各方媒体矩阵的报道,已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效应。郭小安肯定了实践团全体师生们的辛勤付出,希望“在实践中形成特色品牌,把经验复制推广到其他地方”。
凌晓明详细介绍了13次“行走的思政课”概况,如“行走‘抗战联线’的思政课”实践成果获得了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多次深度报道,有关中央部门的官网、官微也在推广,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省市主流网站单篇报道量240+次。他对师生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高质量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行走的思政课”不仅实现了实践育人渠道及方式的有益探寻,还形成了体系化建设的技术研究路线,探索了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具体实践的有效路径。

(制图:罗荣 秦睿思)
行进中服务社会 实践育人成果丰
今年暑假“行进边关的思政课”在云南省绿春县实现了多维度帮扶目标。凌晓明总结,通过教育帮扶、党建帮扶、文化帮扶、产业帮扶、人才帮扶,实践团切实为边关地区带来了改变。“沁灵茶叶”项目的推广成为帮扶的生动例证。
更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在实践中的深刻感悟和思想变化。有同学直言,在整个社会实践中,通过所见所思,“感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郑静副教授连续两次参与绿春行走系列思政课,感受到“今年成果更多”。她认为,团队走进广阔田间进行接地气的实践,形成的作品丰富多样,已成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马二伟教授回顾了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紧张行程,“团队每天写稿改稿成稿,特别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接受了现实版的新闻教育。他观察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把学业发展融入中华大地的实践过程,在实践中感知真实的中国,体会到了帮扶的意义,参与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实践中”。
2023级博士生黎一达分享了他的很深的感受:“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到了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体会到了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感知到了上层建筑中的宏大叙事如何落实到基层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从新闻报道走向现实,多彩的生活给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启示。
实践中练就本领 凝心聚力获真情
对师生而言,社会实践是专业能力的全方位锻炼。硕士生洪小清在秋招中亲身体验了实践成果的价值。“那些在实践时写就的文字,在秋招过程中成为个人素质直接有力的证明。”如在“行进科普的思政课”中,她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真实锻炼。色站导航
领导的身体力行、师姐的专业素质、团队成员加班赶工的负责态度,都成为她感动的源泉。
李俊欣老师从学术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分享体会:“在《都玛简收》的剧本改编中看到学术资源直观应用到社会实践的转化。”他见证了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焕发活力。2024级硕士生罗荣和黄楚宸通过直播活动,提升了新媒体业务能力。他们说“之前对边疆生活只能靠想象”,实地看到文旅产业和退役军人的茶产业后,深切感受到“哪怕在边疆,生活质量好,看见扶贫效果”。
曾两次赴绿春县带队老师之一的贾茜博士则被新闻学子呈现出的精神风貌而兴奋,她为当代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奋发进取而欣慰。王野同学表达了对这段经历的珍视:“那里的风土人情不一样,我将永远记得这珍贵的经历,后来甚至经常梦到”。崔晏琳同学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容团队精神。在陌生地方面对困难和挑战,老师们事无巨细的关怀和照顾,让她快速融入集体。她特别回忆起虾芭村的篝火晚会:“在陌生的地方,师生都放下包袱,让人感到放松、自在、感动。”她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绿春大地上具体而生动的实践。
田间地头作课堂,边关寨子写文章。色站导航
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灵感悟时代脉动,把小我融入大我,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充分认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把课堂搬到田野边关,以专业沁入祖国河山,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行走的思政课”,色站导航
的这一创新教学实践,正探索出一条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路径。
图/文:胡那旦